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贵从未有人教过她功夫,加上天资不如哥哥阿福,自然学得比较慢,这不刚刚使出第一招阿福便喊住了他:停停停…打错了,是这样的…阿福说完就亲自向弟弟示范了起来阿贵得意的笑了没想到哥哥这一次出去变得比以前要好多了。
其实阿贵不知道阿福在那光普寺之时也不知道有多么怀念在家里同弟弟一起的日子,只是在那山上有诸位师叔还有义父玄慈疼爱他,他倒也不寂寞只是偶尔一想起弟弟来,心里就有一种激动,他原是想到家了之后定要教弟弟阿贵一番,让他看看自己有多厉害。
而自打阿福会的家之后他便再也未同弟弟在***架玩闹,偶尔只会做些小游戏倒也快活的很,吴夫人看在眼里心里乐滋滋的,阿福到底是长大了知道懂礼谦让了!
其实吴夫人不知道这阿福虽说也是个小孩,但是自由便多遭变故,先是被遗弃在那荒郊被玄慈意外拾到,继而到了吴妄这里寄养之后从小有体弱多病,幸而有妙神医鼎力相救才保全的一条性命。所以这阿福是不同于弟弟阿贵的,他比阿贵要聪明而且慧根颇深,在那山上玄慈与虚无二人均对其亲睐有佳。都认为这阿福将来会是出奇的人物,而他的养父吴妄更是相信那算命先生的话,说阿福命中自有好运相伴还测起命为飞龙在天,可见阿福以后的命运非常一般!这一点吴妄在阿福后来的屡次遭遇中便深有体会,所以吴妄更是全心全意的照料阿福。以至于自从阿福在他这里寄养后他就从未打过骂过阿福,而那阿贵虽然是他的亲生的道是挨了他不少打。
阿贵小时候就觉得父亲吴妄偏心哥哥,因而每次挨完打之后他就会去找母亲诉说。而他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知道吴妄舍不得打阿福,但是说对阿贵管教严厉也是希望阿贵能够和睦的同哥哥相处,所以她就经常给阿贵讲道理。久而久之那阿贵也不再去计较哥哥的这些了,二人倒也能和睦处了很久,而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可以这么说吴妄的成功有她的功劳,而这家庭里面的事物几乎就是她一人承担的因而自然阿福阿贵的和谐相处离不开她的细心教导。
阿福变了,他变得成熟了一些虽然还未完全脱去孩子气,但是比之前要好很多了至少阿贵心里是这样认为的。在阿福教了弟弟阿贵第三遍的时候阿贵终于勉强的学进去了,这让阿福累的不行在那里翻着白眼大叫“累死了”。
阿贵却在那里笑道:福哥哥,阿贵都没觉得累,你便累了,哎你还没有我厉害!
阿福瞪大眼睛对阿贵道:你还好意思这样说,我不是教你才这样的吗?你要是聪明一点我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力气了!
阿贵忙在那里道歉:好了福哥哥是我错了我不好,你就不要怪贵弟了嘛好么?你给贵弟弟讲讲你在外面的新鲜事吧,我想听听。
阿福坐了下来,舒了一口气道:我在那清零观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想不想听?
阿福在吊阿贵的胃口,阿贵自然不肯放过便死活拉着阿福要他快点讲。
阿福才道:那天我同那花、叶、果三位师叔一起到山上去采野果时,竟然在山里找到了一个山洞,那个洞进去后非常大有一件屋子那么大,只是走到后来他又变窄了,我们在里面走啊走,突然…出现了两个洞,我那花、叶、果师叔一时竟也不知道走那条路好就问我,我就随便指了一条路。然后我们几个有往下走,走到最后你猜怎么着?他看着弟弟阿贵道。
阿贵却听得一脸茫然,显然是被哥哥给吸引住了便无奈的摇了摇头道:阿贵不知道!
阿福接着道:我们竟然走到了那清灵观,那可是我们住的地方。
阿贵听得神奇问道:怎么会这样?你们不是迷路了吗怎么又回去了?
阿福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本来想要在义父那里问清楚的,谁知父亲因为有急事要赶回来所以就一直想不通这个问题了。
阿贵喃喃道:嗯,这件事确实诡异!
第四十章 清官鸣鹤
这几天镇上忽然闹哄哄的,原来是有人要道县衙去告状。起因很简单一个穷人的地被当地一个稍有权势的恶霸给占了,那穷人本来是以地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一下子那富人家强占了他家的地他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了,一个贫苦人家靠的就是那点可怜的土地来维持生存这样一来等于的断了他的活路那穷人也不是甘心被欺负的,自古以来始终有这样的一个定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纣王无道,最终被他的子民推翻了。秦王暴政,最终大汉取代了不可一世的秦朝为后世所歌。这穷人自古就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平凡,但是他们不是生来就甘于被人压迫的。
于是这镇上的穷人与富人就决定要打一场官司,穷人已经拟好状纸要去县衙告状。那富家的人不以为然,这场官司他决定要打赢不是靠别的靠的就是自己有很多钱,当然他送了那贪心的县衙很多只是要得到他满意的结果。所以这场官司还没有开始,几乎就意味着结束了。明眼人都看的出这其中的厉害,因而也有很多人要去劝说那穷人还是早点放弃吧,搞不好自己还要输的倾家荡产,那样更是亏大了。穷人偏偏不信邪,他还不愿意相信这为民做主的县老爷会帮一个大恶霸,他还没有看到那后面的巨大阴谋。然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有人亲眼目睹了那富人的车子晚上曾使出了那县老爷的府邸,很显然这里面绝对有蹊跷,于是在旁人都觉得这是一场无奈又很冤枉的案子,然而穷人似乎要和那恶霸斗到底,反正他除了烂命一条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如来个鱼死网破,自己是个破罐子去撞他那个好罐子看看谁损失得多?
然而似乎是穷人的坚持换来了上天的眷顾,他的救星来了还是个大救星!
他是个大官,朝廷里的大官。因为有些厌弃了宫廷里的尔虞我诈他便辞官回乡修养了。他曾是朝中赫赫有名的首辅。他的官阶位列一品,然而整天与人勾心斗角的生活让他感到很厌烦,他曾经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普通平民一起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因而民间皆称他为布衣宰相,既是布衣。那当然会得到众人的认可,然而自古以来能得到人民尊敬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英雄,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接触到然而其事迹传遍千里自然万人敬服。就像是人们并未亲自见过关公,却都敬畏其大名,一提起关公就想到了满脸红红的关二哥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再说第二种人吧,那是专心为了人们而做好事的人。这种人自古以来不多,但是却不乏每朝每代都有,这种人称为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就是最底层最值得同情的人,而且这类人通常还是大多数的,若是站在大多数人的这一方,那么自然会得到人民的认同受尊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倒不用去证实,只要有人会为大众有所服务,自然就有人会将其视作他们的父母,这似乎是个恒通的定理只要你把人民当做衣食父母,人民自然会将你视作他们的大恩人,大领袖。即便是在其去世后也是如此。
这个被平民大众所津津称道的人就是那退隐回乡的清官—郝鸣鹤。回想之时尚年轻只是刚过不惑之年,他膝下无子只有一个七八岁大的女儿,叫郝凤仪。郝大人带着荣誉与俸禄归来,他说自己不想再在朝中干了,那皇帝大人也就答应了他还封给他良田万顷,黄金白银数之不尽然而这些并不是他所想要的,所以他婉言拒绝了。只是一身轻松的归来了,带着一名家眷。
郝大人真的是个好大人,他在朝中之时,曾三番五次的要修改法令并多次上疏奏请要减免民间的赋税,说是那人民现在正生活的疾苦,简直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朝廷自有责任义务要减轻他们子民的压力,然而他的上疏几次都被反驳回去了,对方当然也是权高一时的大员。而那边的理由也很简单,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征收赋税,若是没有了赋税来源国之大计何以发展?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郝大人有点无奈了,他一心要为百姓做点好事却总是那么难,也许是他的心机还不够深厚不愿意同那些老奸巨猾的绅官僚臣去尔虞我诈,于是他还是选择了急流勇退。
不过他在那么高的位置上做出来的事情人民都是看的见的,大家都在下面亲切的称呼他为好大人,一个真真切切的好大人。郝大人很好,他又好在哪里呢?
关于郝大人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生平事迹。郝大人姓郝,而他的名字叫鸣鹤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字呢?
关于他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有两种民间流传的版本。一说那郝大人在出生的前夜其母夜梦有仙鹤鸣叫因而待他生下之时其父郝青便给他取名为鸣鹤。意思是希望他将来真的能够得道可以使得鸡犬升天,然而事实果如所料,郝大人长大后立中举人而且仕途顺畅一路高歌猛进杀将到朝中成为万人敬仰的当朝首辅。而成为了首辅的郝大人也是勤政爱民深的百姓爱戴,因而就有乡下皆称其为郝大人的美谈。据说他在朝之时便经常以除恶扬善为宗旨,打掉不少大恶人,大坏人民众无不对其拍手称快。所以对这个传说的可信度也不知道有多深,也不知是不是他在人民的心目中形象过好而使得那些平民百姓对其神话美化,以提升其在大众心中的美好映像不管这是不是真实的,总是有人愿意去相信并且广为流传。
而第二个说法就大概要真切一点,说是郝大人的父亲亲自给他取的。郝大人的父亲是个读书人深通古籍典献尤其精通《易经》,据说他的名字便是来自这易经之章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看的出其父是个大文人,而且所取之名意义深远。郝青身为一介书生,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即便不能步入仕途也能做个大名家成为一方文豪,与他的名声可以遥遥相应,正应那句其子和之。
郝大人很晚才生下一女,取名为凤仪。却也是有来源的,郝鸣鹤自由深的父亲传承,精通大宗文籍,自幼便熟读五经。因而这凤仪之名号也是出自那尚书之“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语句。也是经典之句,这郝凤仪经得祖辈郝青和父辈郝鸣鹤的熏陶,也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乖孩子,虽然年纪小小却是看上去一派灵动气质。那郝凤仪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着祖父郝青一起学到不少精髓,传说其五岁便已精通了诗经,至于其他四经,也都烂熟于心。郝青很是看中这个绝顶聪明的孙女,每次都会亲自教诲她。以至于让郝凤仪小小年纪就已经穷极古籍,实在是难得的女孩。内修文、外习礼、文质彬彬。如花似玉、凝眉粉脂、俏若仙童。这样一个小乖女在外人看来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人物。那豪门贵人不知道有多少富家大户要来向郝鸣鹤来提娃娃亲的,但是都被郝大人一口回绝了。这些人在他看来无非都是想巴结其权势而来的,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家孩子的婚事而来的。若是真的有心如此那倒也罢,怕就怕他们居心叵测,别有用心。郝鸣鹤是看不惯这种所谓的达官贵人的,自称是父母官,却从来不替人民着想,口是心非他岂会答应这种动机不纯的婚姻,那样子只会害了凤仪。凤仪现在尚小还不懂人事,倘若她有一天长大了些对这些都领会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