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曾寿和李景隆听完了赫杨的话后,都有点不解,为什么单让徐曾寿走?李景隆便开口说到:“大哥,咱们三个不是得共同进退么?”
赫杨意味深长的看着李景隆和徐曾寿一眼,说到:“放心吧,你不久以后就会有场大富贵了,我让你留下来是为你好。至于老三,现在徐老将军和燕王妃还有妙锦都在燕军城中,也算是可以一家人团聚了。魏国公的话,他是不肯走的。”赫杨把当前的形势说给了两人。
徐曾寿听完了赫杨的话,也觉得赫杨说的有道理,自己的大哥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都是一颗心的忠于朝廷,怎么会轻易离开而去投靠燕军呢,只能自己先行离开,最起码以后燕军攻破京城之时,自己也可以保全住魏国公的性命。徐曾寿想好后,便对着赫杨和李景隆说到:“那大哥、二哥,小弟我就先去行一步了。等到日后,我们兄弟再聚!”说完后,徐曾寿对着两位兄长便开始鞠躬!
赫杨见徐曾寿已经决定了离开,便也点了点头,让他赶紧回家收拾,越快离开越好。说完,徐曾寿便一个人先行出宫了……
徐曾寿走后,李景隆对着赫杨问到:“大哥,你不是逗呢吧?我真的会有一场大富贵?”李景隆看着朝廷现在这个样子怎么看也不像皇上再给自己什么赏赐了,所以心里有点疑惑的对着赫杨问到。
赫杨很严肃的点了点头,对着李景隆说到:“放心,我没骗你。”赫杨说的狠严肃,当然了,赫杨并没有告诉他,这场大富贵是朱棣以后给他的。而李景隆可能最后会被一些人骂上通敌卖国的J臣之名!
李景隆见赫杨说的如此严肃,便也信了赫杨的话,急忙拉着赫杨就走,说到:“赶紧,反正以后都有场大富贵了。我得先给家底转移一下,弄得落魄点,到时好狠敲一笔。”说完,李景隆直接拉着赫杨朝着自己的家里而去……
赫杨到时也想见识见识李景隆这些年到底搜刮了多少财宝,便也不多言语,跟着李景隆就走了……
到了李景隆家后,李景隆把赫杨领进了自己的睡房内。关好了门,直接走到了自己床前,掀开了床上铺的被褥,李景隆便在床板上按了一个按钮。只见床板慢慢的移开,床上出现了一条暗道!
赫杨看的吃惊,没想到李景隆在自己的卧室里还挖了暗道藏宝!
李景隆见赫杨正发呆呢,对着赫杨说到:“走啊大哥,带你下去看看,这些东西可是我从十五岁继承了我父亲的爵位时便开始搜刮的。带你去开开眼,一会你看中什么东西随便拿。”说完,李景隆直接走下了暗道。
赫杨见状急忙的跟了下去,也想看看这里到底有多少宝贝!
赫杨下去后,简直傻眼了。虽然不比当初张士诚的宝藏里德宝贝多,但是也是足足数十箱子。而且赫杨知道,李景隆当初搜刮了张士诚宝藏时还上缴了朝廷一部分,但就这样,李景隆这些宝藏也绝对可以算是富可敌国!
李景隆看到赫杨下来时的吃惊,便知道可能是被自己的宝藏吓到了,便笑着说到:“大哥。一会你随便挑……挑一箱吧。”李景隆想来想去,居然说了一箱这个数!
赫杨听完了李景隆的话,心里暗骂到你爷爷的,你这里足足有七、八十箱你居然只让我挑一箱?不过自己转念一想,估计李景隆的宝贝,一箱也够自己吃一辈子的了,便随随便便的挑了一箱,直接打开了……
赫杨打开宝箱后,看到了箱子里面最上面是一件金线的背心,好奇的拿在手里问到:“这什么啊?”赫杨其实看着觉得面熟,好像以前在现代时看电视剧里时韦小宝也有一件这个东西。
李景隆一边数着自己的宝藏,一边对着赫杨说到:“这个来头可不小了,这个叫金丝蚕甲。可以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不过也没那什么神奇,就是可以抵挡一下普通的刀剑,遇到你这种武林高手的话,这个东西就是个摆设。”李景隆说完后,想了想,又对着赫杨说到:“大哥,你快动手,帮我把这些箱子都抬上去。”
赫杨听完了李景隆的解释后,急忙把那个什么金丝蚕甲收好,虽然自己用不上这个东西,但是以后柯木尔和徐妙锦用得上啊。但是一听李景隆要把宝箱全搬走,便直接说到:“不用搬啊,以后燕军进城了也不敢打到你家的,放心吧。而且这些宝藏会陪着你一辈子的!”赫杨这话说的不假,只是他没有告诉李景隆,燕军进城后,朱棣登基,重用李景隆,可是也给李景隆带了灾难。李景隆最后就是死在自己的家中!
李景隆听完了赫杨的话,想了想也对,自己怎么说也算是效忠朱棣的。估计着燕军进城也不敢对自己家怎么样。而且现在这样明目张胆的转移财宝还容易被人怀疑!李景隆想好后,死盯着赫杨手里那件金丝蚕甲,自己在心里暗说到:既然不用转移财宝了,那么还干嘛要送给赫杨一箱宝物呢?自己可是舍命不舍财的……
而赫杨看到李景隆的眼神,立刻明白了李景隆想干什么,急忙把金丝蚕甲收好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挑宝物
果然不出赫杨所料,李景隆看了一会,对着赫杨说到:“大哥,既然我这个宝藏你说不用转移了,那么我也没什么事需要你出体力了。你看你选这箱是不是该还我了?”李景隆小心试探着赫杨,其实就算要不回来也就那么回事了,就当送给赫杨了,但自己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要回来!
赫杨特别鄙视的看着李景隆一眼,摇了摇头说到:“不行,这个是你主动送给我的,是你让我自己选的。又不是我抢的。”赫杨收好了金丝蚕甲后,便将箱子合上了,对里面的宝物一点也没清点。
李景隆看到了赫杨的这一举动,便知道赫杨是真心相中了这件金丝蚕甲。对于其它的金银财宝也不看,毕竟其它的就能当钱花花,这个金丝蚕甲可是个实用货。李景隆心里又生一计说到:“大哥,要不这样吧,这件金丝蚕甲我送你了。其余的你看你也不缺钱,还是给我吧。”
赫杨听完了李景隆的话,感觉也对,自己带着这么个大箱子走也不方便,而且里面的黄金和珠宝自己还得找银号兑换成银票,确实挺麻烦。但要是自己要不容易的下来一趟,就拿走个金丝蚕甲是不是有点太便宜李景隆的了?赫杨虽然朝着李景隆点了点头,但不动声色的又打开了别的宝箱……
李景隆见赫杨同意了自己的要求,但是又打开了其它的箱子,不知道赫杨要干什么,急忙跟在一边,生怕赫杨最后把自己的家底全给端了……
赫杨打开了一个箱子后,见里面有一个类似于现代左轮手枪的东西,但是没有枪头只有六个细孔。顿时对着这个东西来了兴趣,便对着李景隆问到:“这个是什么东西?”
李景隆听完了赫杨的问话,急忙回答到:“这个叫做牛毛梨花针,是唐门的独门暗器。里面S出来的S出来的针细如牛毛,打进人体里面不容易被人从表面上验出伤来,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暗器。不过有什么用,这个是我当初从一个唐门弟子手里搜出来的,里面只有六根针了,就够发S一次的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在这里了。”李景隆看的出来赫杨又对这个牛毛梨花针来了兴趣,而自己留着也是没有用的,便又对着赫杨说到:“大哥既然喜欢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我就送给大哥了。只要你把选的那一箱宝物给我留下。”
赫杨心里的确是对这个什么唐门的暗器感兴趣了。自己虽然用不上它,但是给柯木尔和徐妙锦做防身之用也是不用的,便简单的研究了一下使用原理后,又将这件宝物揣入怀中!
李景隆对于这种自己没什么大用的宝贝根本不怎么心疼,反正赫杨想要就让他直接拿走好了。便说到:“大哥,你都选了两件宝物,你看咱们是不是该出去了?”
“不急。”赫杨回答完了李景隆的话,又依次的打开了第三个箱子!
李景隆见赫杨这根本没有出去的意思,心里更发慌了。急忙陪着笑跟在赫杨的身边!
赫杨打开了这个箱子,在里面赫杨看到了一把宝剑,急忙拿了出来!这把剑,剑身长三尺,而且看着剑身发黑,却又流光通透。赫杨拿在手里感觉出仿佛这把剑自身带着一种平常人难以压制的气息。赫杨急忙又对着李景隆问到:“这个是什么剑?”
李景隆见赫杨拿的这把剑后,也是有慌张的说到:“大哥,快放下,这把是赤霄剑,这个是当年一个老道在我年少时送给我的,说此剑一出,天下大乱,让我寻得明主才能把此剑赠送给他。”
赤霄剑!赫杨自然是知道这个赤霄剑是什么来历。相传此剑乃是汉高祖刘邦的佩剑。因为刘邦起义之前只不过是个小混混,但是得了这把剑后便开始踏上了帝王之路!赤霄剑以玄铁铸造,据说赤霄剑出炉之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而且还雷电交加!连当时的秦王宫殿都感应到了此剑的气息,由此可见此剑的威力。
而这把剑的铸造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公孙冶,公孙冶见此剑出炉时大叫一声:“此魔剑一出,天下定大乱。我公孙冶竟成了千古罪人。”随后,公孙冶拿这把剑自刎。而赤霄剑,饮血之后,剑体突然泛起红光,破天而去,不知所踪,不知道怎么后来就落到了刘邦手里!
赫杨把关于赤霄剑的传说想了一遍后,心里更加确定这个才是真正的宝贝,便笑着对李景隆说到:“什么此剑一出天下大乱,现在不是已经乱了么?”说完自己独自将剑收好了。
李景隆也知道自己说不过赫杨,而且天下乱不乱和自己又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便对着赫杨说到:“大哥,你已经取了三件宝物了。咱们走吧,我请你饮酒去。”李景隆是实在不想再让赫杨在这里乱翻了,估计着赫杨能把自己的宝箱挨个打开看一遍,所以急忙催促着赫杨。
赫杨见李景隆那副心疼的样,想想自己也算是得了三件宝贝,便也不逗李景隆了,说到:“走吧,喝酒去。”赫杨也知道自己要是再不走的话,李景隆估计就得当着自己的面哭出来了。
李景隆听完了赫杨说走,立刻松了一口气,急忙拉着赫杨回到了睡房之内,关好了暗道。两人才从李府出去,去了酒楼……
而另一方面,徐曾寿回家早就收拾好了东西,给魏国公留书一封,自己便出城去投奔燕军去了。魏国公看到了徐曾寿的留书后,顿时痛心疾首。自己的家人竟然全部离去,都要了燕军那边!魏国公立刻驾着快马带人出去准备拦截住徐曾寿,可是徐曾寿此时早就已经远走,魏国公追不上,急忙回京把徐曾寿投敌一事告诉了朱允炆!
朱允炆听完了魏国公的话后,心里也感觉到惋惜,毕竟现在朝廷是用人之时,没想到自己的重臣居然这样轻而易举的就投靠了敌军。但此时朱允炆心里却还担心着一件事……
第一百九十六章 暗中调查
朱允炆听完了魏国公说徐曾寿留书投敌一事后,沉默了好久才对着魏国公说到:“罢了,该走的想留也留不住,随他去吧。也是难为你了!”朱允炆认为魏国公将此事都告诉了自己,足矣见得这个魏国公对自己的忠心,所以更不可能责怪他什么。
魏国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