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持何亭亭的认为,何亭亭只是宣告了自己喜欢的人,并没有做出不雅观的举动,社论言过其实,用词险恶,可算是恶意中伤,其心可诛。
    反对何亭亭的认为,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败坏的,何归程固然没有做到最坏的一步,但是她作为影响力巨大的人,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导向作用,率先开了先河,比走出最恶劣的一步还要严重!
    何亭亭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即使是人民币,或者说金钱,也会有人不喜欢,例如把金钱视作阿堵物的那货。总而言之,何亭亭除了有一大批文坛上的至交好友,也有一批相看两厌的对头。
    这批对头,倒不是说和何亭亭有什么生死大仇,纯粹是主张和流派不同。不过对于搞文学的,这方面的不同,有时候比生死大仇还要严重,所以这碰撞就显得异常激烈。
    现在,何亭亭的对头开始发力了,恨不得把她贬低到尘埃里,抓着一点问题夸大其辞,似乎她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是绝对不能赦免的。
    何亭亭看到这篇社论是很生气的,当看清最初的出版社之后,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不气了,盘算着怎么反击回去。
    这个社曾经被她得罪过,这会儿估计是找场子来了。
    而其他那些抨击她的,也都是老对手了,倒没有让她吃惊。
    刚从国外回来,专门回校陪何亭亭吃饭的刘君酌知道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当即就拿出大哥大打电话叫人处理。
    这件事是由他进校园听课引起的,他认为必须由自己解决。
    何亭亭拉住了他,笑道,“不需要用别的手段,我就跟他们辩论辩论好了!”
    “跟他们辩论什么?拉低了档次。他们是故意诋毁你的,你越是争辩,他们越是起劲。”刘君酌并不同意何亭亭这么温和的手段,他觉得要用雷霆手段,让这些人连话也说不出来。
    何亭亭拿过刘君酌的大哥大,摇着他的手,“你难道不相信我吗?我出手的话,力度可不小,极有可能让他们从此遗臭,没脸出来混日子。”
    刘君酌来系听过不少的课,自然知道文人的笔是很毒辣的,别的不说,就说“登徒子”吧,明明专一地爱着自己貌丑的妻子,却被宋玉塑造成了个好色之徒。
    所以,他略微沉吟,便没有再和何亭亭争论,只道,“那你需要帮助了,记得找我。”这件事虽然是他引起的,但是他并不后悔,在他看来,有后悔的时间,不如拿来让所有人闭嘴。
    这么想着,刘君酌开始思考怎么用笔杆子帮忙。
    “嗯。”何亭亭点头,又开解了刘君酌几句,见刘君酌心情好起来了,这才继续吃饭。
    然而一顿饭吃得七零八落,因为越来越多文坛上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她是怎么回事,并磨刀霍霍地表示已经写好稿子掐了或者已经准备帮她写反击的社论了。
    有拿笔杆子的人愿意帮忙,何亭亭并没有推辞,只道他们随意就好,像现在杂志和报纸上论战那样,不用在意什么。至于她自己,铁定是要亲自厮杀的。
    吃完饭,何亭亭又跟刘君酌散了一会儿步才分开回自己的宿舍。
    回到宿舍之后,何亭亭马上写文章驳斥污蔑自己的那篇社论。她不擅长嘴上吵架,但是拿笔杆子吵向来不惧谁的,况且她背后还有何玄青和何学这两个学识渊博、知识面广的人,想要引经据典不在话下。
    下午何亭亭有两节课,是靠近吃饭时间的,所以她有足够的时间写驳斥的文章。
    写完之后,何亭亭低头仔细检查一遍,觉得语言攻击力足够强,但是又不会给人粗鄙和浅薄的感觉,全都是引经据典、含沙射影的话,很是满意地点点头。
    但是为了确保能把污蔑自己那人驳得以头抢地,何亭亭还是专门给何玄青打了个电话,挑出几处自己觉得气势弱的问他是否需要修改,怎么修改更好。
    何玄青是何家的才子,由于专心搞学文,文学功底可能比何学还要深厚,他跟何亭亭斟酌了一会儿,改了几处,就把文章的攻击力从火箭炮变成了导弹。
    这还不算,他还让何亭亭把文章大概内容说一下,关键驳斥的文段读出来让他听,然后一一提出修改意见。
    把何玄青提的意见写下来,何亭亭粗略读了一遍,笑道,“二哥,这骂得太狠了,要是对手有点廉耻,估计得自杀谢罪。”
    “自杀谢罪也不够。”何玄青说完,又叮嘱何亭亭仔细检查,千万不要有错别字之类的,便继续道,
    “这次骂你的,本身不见得是什么高风亮节的人物,写的什么文学报告、社评、小说等,有些很叫人唾弃,过去我懒得理会他们,这次我和你二嫂准备一一扒他们的皮,你且看着。”
    何亭亭听了,一边点头一边笑道,“三哥,那你和二嫂加油,妹妹在这先谢谢啦。”
    “还有始作俑者,就是最先发表社论的那个社,我和你二嫂也会扒皮的。”何玄青说道。在他的领域内欺负他的妹妹,他可不能当作没事发生。
    “我等着,到时也踩几脚。”何亭亭回道。
    她得罪了那个社,其实是因为看不过眼去年这个社的一篇文学报告是说两个国家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把国内的孩子说是垮掉的一代,而国外的有多好多好云云。
    何亭亭走过很多国家,见惯了国家弱小受到的屈辱,深感国家的不易,慢慢变成了个爱国心很强的人。
    眼见无辜的80后一代无端地多了个“垮掉的一代”称号,她很是看不过眼,就问了刘君酌、李达、陆维以及她大嫂一家人,问清楚行军的负重以及徒步里程,又专门打电话去了组织这场夏令营的单位进行电话采访,就撰文驳斥。
    何亭亭本身是作家协会的人,又是个诗人,名气很大,这两年又出了室内设计的书籍,正是风头劲的时候,甫一发文就被很多人追捧,文章也被很多出版社转载,可谓声势浩大,支持者甚众,让那篇报告文学直接成了造谣文学。
    她这样直白地发文打脸,其实有违何家一贯以来的作风,但是她发了文,何家人都表示支持。因为何家人跟她一样,都看不惯抹黑自己国家的行为。虽然吧,那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激励80后一代,但是谁喜欢造谣来的激励?
    “你发表了这一篇,如果对手不接招,你就别理会这些事了,继续做你的老本行。”何玄青叮嘱何亭亭。
    何亭亭应了,见时间差不多,就把稿子收好,急匆匆地去上课了。
    下午的两节课上完,何亭亭翻了一下课程表,见晚上没有课,便打电话给刘君酌,跟他一起去刘同文的出版社。
    刘同文是个加班狂魔,不用事先预约,去到社里就能直接找到人。
    何亭亭这回和刘君酌找到刘同文时,刘同文正在低头写作,笔摩擦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趁得入了夜的出版社更宁静了。
    何亭亭和刘君酌相视一眼,没做声,等看到刘同文舒出一口气,泉思涌出似乎告一段落了,这才轻轻敲了敲门,“同文,你在写什么?”
    刘同文吃惊地站起来,见是何亭亭和刘君酌,便笑着打招呼,打完招呼这才回答,“没写什么,来,坐”
    何亭亭见刘同文似乎在忙,于是将自己写的稿子递给他,笑道,“我有文章要发表,麻烦你啦。”
    “是驳斥那篇谣言的?”刘同文双目放光,接过稿子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何亭亭见他已经看起来了,便“嗯”了一声。
    三十分钟之后,刘同文将何亭亭的稿子看了两遍,又反复看了几次驳斥力度十分强烈的几段,激动得直搓手,“你这写得太好了,这篇一出,还有谁不服?可叹我还想帮你驳斥一番,现下看来,实在不好意思下笔了。”
    何亭亭笑起来,“我这篇是写得不错,但是下笔角度和你的未必一样,你不用在意我的。”说完看看时间不早了,便让刘同文一起出去吃饭。
    吃完饭,何亭亭和刘君酌到市区逛逛,刘同文仍旧回出版社。
    不得不说,刘同文和何亭亭是多次合作的革命友谊,在第二天傍晚,就把何亭亭的驳斥文章刊登出来了。
    这篇驳斥文章一刊登,在文坛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支持何亭亭的,击节赞叹,连夜拿笔撰文支持,从各方面围堵敌方,打算一下子全歼敌人。
    敌方看得又惊又怒,虽然不至于吐血或者以头抢地,但是心情委实不好受。而且,面对这么一篇凌厉而不留情面的驳斥论,他们一时之间颇有些不知道如何应对。
    不过,一时想不出应对的办法,不代表一直想不出,敌方好些人在一起出主意,又弄了一篇文章上去驳斥何亭亭的驳斥论。
451 怎么这觉悟还不如我?
    就在这个时候,战斗力爆表的何玄青陆续发表文章,每一篇姿态都很高,用一副站在高处指点小辈的语气,把敌方好几个“名宿”狠狠地“指点”了一番。
    慕容侍玉也发难,她的文风跟何玄青一致,只是傲然少了,但这并不影响文章把敌对派别批得狗血淋头。
    敌方自然不甘愿被指着脸训,开始了疯狂的反击。
    一时之间,文坛热闹起来,堪比民国时的大混战。
    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何亭亭的印象变了。
    过去,在许多人心目中,何亭亭是个柔情万千的女诗人,她的人和她的诗一样清新温暖。
    可是这次她的驳斥论一出,很多人都吃了一惊,推翻了固有的印象。
    原来美人诗人看起来虽然娇滴滴的,但是战斗力爆表,能够秒杀一片。
    一些心怀不轨,想从何亭亭这里装可怜占点便宜拉点投资的,全都放弃了原先的打算。
    何亭亭并不知道自己发表了一篇驳斥论竟然有这样的效果,她除了上课,得空就看两个派别大掐特掐,连看两个星期,发现己方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便没打算再发表点什么了。
    就在这时,有建国前的文坛大家发表了一篇文章,让这次的大战画上了终止符。
    该文坛前辈文笔老练,痴笑怒骂皆文章,在文坛上是如同泰山一般的人物,是如今两个掐架派别的前辈,因此甫一出现,就为这次的论战定了性。
    这位前辈是何亭亭十分欣赏的人物,所以知道他发文了,当即就买了杂志回来慢慢看。
    看完了何亭亭有些不解,她自认在文坛上小有名气,但也不足以请动这样的前辈帮忙说话吧?且看这文章,初看似乎不偏不倚,但细细一琢磨就知道,是偏向她的。
    何亭亭的困惑还没解开,次日又有一个前辈级作家出来说话。比起前一位前辈,这位前辈倾向性非常明显,认为何亭亭和刘君酌的行为符合发乎情止乎礼这个准则,是人之常情,并没有逾越礼法的界限,不该被人谩骂。
    至此,热热闹闹的文坛论战终于结束了。
    何亭亭打电话给何玄青,问那两位前辈是不是他或者二嫂慕容侍玉请来的,得到否定的答复,心中更奇怪了。
    挂了电话之后,何亭亭沉吟片刻,又打给刘君酌。
    刘君酌此时在外地,并没有时间细聊,只道,“是我请人出面的,以后有时间了,我们一起去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