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名回鹘军的百夫长见迪丽娜扎身边有不少人保护,料定她是一个大官,本着射人先射马的原则,提刀向她砍来。
刀势甚猛,迪丽娜扎不敢跟他硬碰,侧身躲过,身后的侍卫见状立即赶了过来,一人攻击一边夹击住了这个回鹘军的百夫长。
这位回鹘军的百夫长虽然武艺不错,但迪丽娜扎的侍卫也不是吃干饭的,在他们的夹击之下,这位回鹘军的百夫长开始左支右拙,在他还在纳闷为什么这些看着很不起眼的侍卫会有这么高强的武艺时,迪丽娜扎瞅准时机,一剑封喉,结果了他的性命。
在城下督战的博尔忽见攻城部队的气势又被打了回来,心里焦急万分,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肃王但凡有一点军事常识,这个时候也该出兵了,说不定已经过了哈密,正在向吐鲁番赶来,一旦肃国介入,他们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就没那么容易了。
果然,不出博尔忽所料,一名斥候模样的骑士飞快的打马来到他的面前,在马上行了一个鞠躬礼,道:“启禀大将军,八百里急报,肃王朱已经抵达哈密城内。”
博尔忽不觉菊花一紧,整个人的神经都为之紧张了起来,该来的总是会来,时间跟他所料的差不多,又抬眼望了望吐鲁番城上激战的双方,看这阵势今天的攻击又要告吹了,经过那晚成功的偷袭活动,哈密军的士气大涨,回鹘军的士气反而下跌,此消彼长之间,无形中加固了吐鲁番的城防。
博尔忽预感到经过了这么多天的攻击,城内的哈密军差不多已经到达极限了,再连续进攻几日估计就能攻破此城了,但问题是他不敢保证能在几日内攻克,肃国的大军随时会来,如果到时候这座吐鲁番城还没有被攻克,那等到肃国的大军到来时,跟城内的守军来个里应外合,回鹘军就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博尔忽虽然号称为勇将,但也不敢拿着十五万大军的存亡来赌,那可是回鹘的国运啊,肩上的担子使他不得不小心谨慎起来,采取求稳的办法,深吸了一口气,道:“收兵。”
回鹘军又一次撤军了,这就意味着哈密军又坚守住了城池一天。此时城头上的哈密军全都手臂酸麻,浑身无力,就像是去山西的黑煤窑打了几天工一样,虽然胜利了,但他们每个人都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为了防备朱和城内的吐鲁番守军里应外合,博尔忽撤兵后并没有闲着,而是命令所有的士兵在大营的外围挖了一条巨大的深沟,将十五万回鹘军围绕起来。这种战术在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中叫做夹寨,第一可以阻挡外面的援军,第二可以防止城内的士兵突围。
清朝末年,湘军悍将曾国荃就很喜欢用这个战术,将太平天国的城池围的水泄不通,外面的援军进不来,里面的守军出不去,因此赢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由于回鹘军这几日忙着挖沟,对哈密军的进攻就缓了下来,因此吐鲁番城内的哈密军得以休整,城池得以修缮,又撑了三天。
三天后,回鹘军的夹寨竣工了,有这么一个工程挡着,里面的他们很有安全感,不怕被突然而来的援军冲击侧翼,因此他们又开始全力进攻吐鲁番城里的哈密军。
这次的进攻更为猛烈,吐鲁番城墙上多处垛口失守,更为严重的是,经过回鹘军这么多天的挖掘,吐鲁番西城有一段城墙被挖塌,出现了一个长约一丈的口子。
负责指挥西城回鹘军的赤鲁旱见此情景,大为兴奋,立头功的机会来了,只要自己率先攻进吐鲁番城,那博尔忽他们谁也说不了什么,指挥着凶猛的回鹘军,犹如潮水一般涌向这个缺口。
“杀啊!勇士们!软弱的哈密军不行了,拿出回鹘军人的勇猛来,冲进去,杀光他们!”赤鲁旱将自己的指挥部向前推进,边指挥着回鹘军攻城,边大声喊道。
回鹘军的一名千夫长亲自带人冲锋,顾不上躲避城头上哈密军的箭雨,带着几百个骁勇的手下涌进了吐鲁番城里的缺口处。
“快!盾牌阵!挡住他们,把这个缺口堵住!”负责这一带城防的哈密军万夫长深感事态严重,亲自带人来堵这个缺口。这个缺口就犹如大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如果不及时堵上,任由敌军冲进来的话,那绝对是会沉船的。
“咚!”地一声,几十名手持盾牌的哈密军将盾牌杵在地上,挡在缺口前面,严阵以待。
“勇士们!冲过去!软弱的哈密绵羊是打不过回鹘的狼群的!”负责指挥冲锋的回鹘军的千夫长挥动着大刀大喊道。随即第一个冲了上去,侧过身子用左臂上的盾牌“duang!”地一声,撞在了哈密军的盾牌阵上。
他身后的回鹘军纷纷效仿,将盾牌横在左臂上,然后狠狠地去撞击哈密军的盾牌阵,这个时候只能硬碰硬,一个要死命冲进来,一个要死命不让对方冲进了,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阴谋诡计,地方都不可能会改变立场。
哈密军和回鹘军的盾牌兵互相撞击在一起,然后都抽出刀来,互相砍杀着对方,后面的长枪兵也不甘示弱,躲在盾牌兵后面,从缝隙里将枪伸出去,不断地捅着对方,捅死谁算谁。
“勇士们!再加把劲儿!哈密军快不行了!”负责指挥冲锋的回鹘军千夫长高喊着口号,激励着自己的手下奋勇向前,这个时候双方就拼一口气,谁能撑到最后,谁就能击败对手。
眼看胜利在望,回鹘军的士兵们登时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一个个嗷嗷叫着,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随着越来越多的回鹘军的涌入,哈密军的防线开始动摇,甚至是有了崩溃的危险。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贵神速
“不要后退!你们是哈密的勇士,就算是死亡,也要用胸膛去迎接!不要后退!后面就是哈密!”负责指挥守卫部队的哈密军万夫长高声大叫着,激励着为数不多的哈密军誓死坚守阵地。
这些个哈密军已经随着邵安公主坚守哈密十几天了,可以说几乎每天都在和死亡打交道,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一些害怕,但到了这个份上,自己这条命可以说是捡回来的,也就感觉不到害怕了。更何况,有那么多的战友好兄弟都死在了回鹘军的刀锋之下,自己不跟他们拼命,死了之后有什么脸面去见这些兄弟?
娘的,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跟他们拼了!所有的哈密军士兵也顾不上考虑死亡了,每一个人都坚定地守在原地,不肯后退一步,除非是倒在刀光剑影里。回鹘军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好样的,勇士们!你们都是哈密的荣耀,在坚持一会儿,公主马上就带着援军过来了!”哈密军的万夫长见自己的手下如此悍勇忠心,心中也是十分感动,带着这么一群兄弟征战沙场,就算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万夫长亲自来到第一线,和普通的回鹘军士兵拼杀在一起,刀光剑影,血染征袍,已经连续砍倒了三名回鹘军的士兵。
一名回鹘军的百夫长见到敌军中有人如此勇猛,心中大为不服气,也顾不得打听他的官职,提着一杆长枪就来和万夫长单挑。
回鹘军的百夫长冲着哈密军的万夫长挺抢一刺,却被哈密军的万夫长巧妙的侧身躲开。
然后,惊爆眼球的一幕出现了,哈密军的万夫长用手臂“咔”地一声夹住了回鹘军的百夫长的长枪,然后硬生生地将其挑了起来,还没等回鹘军的百夫长反应过来,向上举刀一刺,同时一松手,“噗呲”一声,传来了钢刀入肉的声音,却是回鹘军的百夫长喉咙被射穿,彻底没了声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哈密军的万夫长还没来得及高兴,只听“嗖嗖嗖”地三支利箭,分别插在了他的胸膛和腹部上,虽然他穿了铠甲,但这么近的距离,重箭足可以刺破他的装甲和皮肤,伤及他的内脏。
哈密军的万夫长口中喷了一口鲜血,带着满眼的不甘心和无限的眷恋,“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吭都没有吭一声。
“万夫长!”哈密军的士兵纷纷扭头大喊道。这名万夫长为人比较正直,从来不喝兵血,对士兵很不错,因此很受士兵的拥戴。士兵们见他被敌军杀死,纷纷义愤填膺,不要命的和回鹘军拼杀在一起,反正万夫长也是了,这么多人都死了,也不差我这一个小兵,大家黄泉路上有个伴,同去同去。
负责指挥入城部队的回鹘军千夫长见到自己的手下竟然射死了对方的万夫长,登时大为兴奋,吐鲁番城内能有几个哈密万夫长,这个万夫长肯定就是这一带哈密军的最高指挥官,脸上瞬间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立头功的机会来了,当即挥舞着战刀,扯着嗓子高喊道:“杀啊!勇士们!他们的指挥官被我们杀死了,他们群龙无首了,再加把劲儿我们就赢了!”
一听射死了对方的万夫长,冲入城中的回鹘军大为感奋,士气瞬间暴涨,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终于可以入城享受了,纷纷高声叫嚷着,使尽全身力气奋力劈杀着对面的哈密军。
哈密军虽然死战不退,但无奈对方人越来越多,士气也颇为高涨,渐渐地开始落了下风,再加上没有人指挥,无法协调进攻,防线也开始动摇起来。
就在这时,迪丽娜扎带着援军赶来了,援军中除了步兵外,还有抛石机兵和几十辆抛石机。
迪丽娜扎见城墙出现了一仗多宽的缺口,心道不好,这个缺口要是不堵上,这座城池绝对撑不过今天。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了,但看到前方和回鹘军打的难解难分的哈密军,心下又不忍起来,纠结了一下后,还是一跺脚,咬着银牙道:“抛石机,快把那个缺口给我堵上!”
负责指挥抛石机队的千夫长一听这个命令,脸上瞬间浮现出了惊讶和不解的神情,他感觉这个平时足智多谋的邵安公主此刻肯定是忘了什么,立即提醒她道:“可是,公主殿下,我们的人也在那里啊。”抛石机做不到完全精确,这个时候要是抛石块,不仅会砸死敌军,自己人也无法幸免。
这个也是迪丽娜扎刚才纠结的地方,但她现在已经释然了,如果不及时堵住这个口子城内所有人都会死,杀自己的同伴固然不对,但这是为了救更多的同伴,万不得已之时,也只能这么做了,大不了以后多给些抚恤就是了。
迪丽娜扎面色一寒,瞬间似乎是有一块万年冰山袭来一样,让周围的所有人都打了一个冷颤,目光凌厉地看着负责指挥抛石机队的哈密军千夫长,喝道:“你没有听见本公主说什么吗?让回鹘人进来,我们所有人都得死!这些人都是哈密的勇士,哈密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勋的。”
负责指挥抛石机车队的哈密军的千夫长愣了一下,但随后还是忠实的执行了迪丽娜扎的命令,因为他知道,他别无选择,正如迪丽娜扎所说的那样,等到回鹘人杀进来,城里的人都得死。
但是无论如何,向着挡在自己前面的正在拼死奋战的袍泽动手,总是会让人有很强的负罪感,尤其是前面的那些哈密士兵用难以置信的眼光回头看过来时,更是让这位负责指挥抛石机车队的千夫长的内心犹如针扎一样疼。操作抛石机的哈密士兵,每发出一块巨石,内心都会受一次